今年年初以來,豬肉價格跌跌不休,折射出的是我國生豬市場長期存在的“豬周期”。本文深入淺出,用一文說透豬周期及其影響因素。
本文目錄
一、豬價之殤
二、何謂豬周期?
三、豬周期的決定因素:生豬的生長周期
四、豬周期,為什么這么痛?
一、豬價之殤
墻倒眾人推,破鼓萬人捶。
豬價在去年乃至前年一路上漲,簡直賺足了眼球,高利潤吸引了眾多養殖戶加入了養豬大軍。而伴隨著目前豬價下跌,獲利者立馬出手,豬價轉頭下跌。截止目前,市場上已經出現了5.7元的價格。
豬價的慘烈程度一度登上熱搜。
現在豬肉價格跌到什么程度了呢?我們先看幾條相關新聞來感受一下。
“7月份以來,為應對生豬和豬肉價格過快下跌,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合計掛牌收儲5萬噸中央凍豬肉儲備,并指導各地同步收儲,穩定市場預期。”
“8月30日發改委發布消息,近期國家將再次啟動豬肉儲備收儲工作,多個地方豬肉收儲已經開始。”
“農業農村部:豬肉價格近期下跌非常快,希望大家多吃多買!”
目前豬肉市場是處于供大于求的情況,連國家都看不下去了,除了主動開始收儲吸收部分豬肉(提振情緒的作用大于實際作用——五萬噸的收儲和中國一年幾千萬噸的豬肉消費量來說微不足道)外,直接號召大家多吃豬肉。
如果感受還不是很深,再看下面這條信息。
“受生豬價格再次回落影響,發改委確定的豬糧比價由7月21日5.89∶1回落至9月8日5.26∶1,
自繁自養一頭120公斤肥豬,虧損面由7月的100元至200元擴大到9月初的500元左右。
外購仔豬的養殖場,每出欄一頭120公斤肥豬,近2個月虧損保持在1200元至1300元。”
首先先解釋一下養豬的兩種模式——自繁自養和外購仔豬。
自繁自養是指養豬企業自己從培育種豬,讓種豬交配生下仔豬然后再養大出售的模式。
自繁自養的優點是可以降低成本,從而達到增加養豬經濟效益的目的。缺點則主要有不能實行全進全出原則,生豬出欄時間不統一,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很差。
外購仔豬是指養豬企業自己沒有母豬生不了豬仔,要從市場或其他企業購買豬仔然后養大養肥進行出售的模式。
外購的優點是能夠全進全出,飼養時間很短,至多飼養4個月的時間。這不僅可以有效防御疫情的發生,而且可以控制出欄時機。可是,外購仔豬模式需要一次性投入資金,其生產出來的利潤都比較低。
這里還涉及到一個詞匯——豬糧比,通俗說就是生豬價格和作為生豬主要飼料的玉米價格的比值。
在生豬生產過程中,飼料成本占養豬成本的60%以上,而豬的飼料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糧食。因此,糧食的產量和價格直接影響生豬生產的數量和價格。
按照我國情況,生豬價格和玉米價格比值在6比1時,生豬養殖基本處于盈虧平衡點。
生豬生產的實踐表明,豬價與糧價之間存在一種必然的、相互適應的規律,即“豬糧比價規律”,合乎這一規律,就可以實現產銷的寬松平衡,否則就必然出現產大于銷或產不足銷的被動局面。豬糧比越高,說明養殖利潤情況越好。
資料來源:中國養豬網
從圖中可以看出,豬糧比價從今年6月份開始到現在就一直處于盈虧平衡點6:1之下,說明大部分養豬戶大概率已經持續虧損三個月了。
而發改委數據顯示,2021年9月第2周標準生豬頭均虧損為674.70元,養殖戶已經連續17周處于虧損中。可見目前的養豬行業相當慘淡,甚至可以用慘烈來形容。
虧損方面實際情況如何,我們可以從幾家養豬上市企業披露的財報來一探究竟。
溫氏股份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24.98億元,同比減少160.14%。
正邦科技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14.3億元,同比減少159.16%;
新希望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34.15億元,同比減少207.94%。
牧原股份是行業中唯一一家仍處于盈利狀態的上市公司。半年報數據顯示,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盈利約95.26億元,同比減少11.67%。
為什么牧原會盈利?這與上文提到的養豬模式相關,牧原股份采取的就是自繁自養模式,再加上還兼營飼料業務,有一定的成本優勢,再加上自己其他方面的一些優勢才勉強保持盈利。
而為了緩解因巨額虧損產生的資金壓力,天邦股份就出售了以豬用疫苗為主的生物制品業務。另外擬向通威股份轉讓旗下水產飼料全部資產及業務,轉讓旗下豬飼料全部資產及業務51%股權,交易總額約為12.5-15億元。
按理來說,幾家養豬上市公司都有一定的規模經濟效應,尚且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勢,其他中小養豬場乃至個體養豬戶的情況如何,則更不用多說。
二、何謂豬周期?
為什么去年還風光無限的養豬行業如今變得如此慘淡?這與我們今天的主題——豬周期密不可分。
什么是豬周期?
在學術界,關于豬肉價格的變化規律有個說法叫“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”,簡稱“豬周期”。
即豬肉產業發展一再出現的“豬肉價格大漲—母豬存欄量大增—生豬供應量劇增—肉價下跌—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—生豬供應量減少—肉價再次向上”的規律。
生豬存在繁殖周期,從母豬懷孕到育肥豬出欄大約需要10個月的時間,這導致養殖主體的成本投入與收益回報并不是同期發生的。
養殖戶往往根據當期價格情況決定是否生產,在豬價上漲時,養殖戶容易做出擴大生產的決策。
因此,仔豬價格基本可以認定為是后市生豬價格的重要指標。
在豬價高點,養殖主體往往會判斷對后市有較為樂觀的判斷,從而繼續通過采購仔豬、種豬擴張產能,而在豬價低點,養殖主體往往會收縮產能,進行母豬淘汰等,這使得仔豬價格往往與生豬價格在大趨勢上是同步的。
由于我國生豬養殖主體的格局十分分散,市場中的一致預期往往導致大量補欄或者大量退出,從而造成價格的大幅波動。
資料來源:大連期貨交易所
當豬肉價格大幅上漲的時候,無論是養殖戶還是豬企,都會紛紛加大投資、加大擴張的速度,并由此導致供應量大幅增長。
但是,在母豬存欄量飆升以及生豬供應量大幅攀升之后,這個時候往往會形成一個豬肉價格的重要拐點。
在市場供過于求、豬價開始轉向之后,市場的擴張熱情迅速降溫,包括母豬存欄量與生豬供應量都會迅速下降。最終豬價觸底,并由此引發另一個價格拐點。
豬價與生豬的關系就如此周而復始,形成了大約每3-5年一循環的“豬周期”。歸根到底,還是離不開供求關系。
可以說搞懂了豬周期,也就搞懂了豬肉價格的變化規律。企業可以通過豬周期進行生產的調節,而投資者也可以通過提前預判豬價走勢來進行豬肉股的投資。
更進一步,如果你的風險承受能力足夠大,擁有大量的閑置資金,也可以去期貨市場進行投機套利。
豬周期表觀表現為豬價的周期波動,而背后實質是能繁母豬存欄量的周期變動,以及由此導致的生豬出欄量的周期變動。
這里我們引入了分析豬周期的核心變量——能繁母豬存欄量。在解釋這個詞之前我們先解釋一下什么叫能繁母豬。
能繁母豬指達到生殖年齡而專門留作繁殖用的母豬,一般指8月齡以上的繁殖用母豬。
我們平常吃的豬叫做商品豬,商品豬是通過能繁母豬產仔然后養大、屠宰、運輸最后送達我們的餐桌。
能繁母豬可以說是一臺生產機器,有她在就能不斷的產下豬仔。順便說一下,能繁母豬在會計科目里屬于生產性生物資料,而商品豬——也就是供將來食用的豬屬于消耗性生物資料。從會計科目中也能看出兩者的不同。
能繁母豬存欄量就是一定時間節點上的母豬的飼養數量,這個數值越大,代表著未來產下的豬仔越多,可供食用的商品豬肉也越多,未來的價格也就越便宜。
三、豬周期的決定因素:生豬的生長周期
前面說能繁母豬是分析豬周期的關鍵,因為是它在不斷的產下商品豬。而豬從仔豬長成膘肥體壯的大豬是需要時間的。
能繁母豬也是從豬仔過來的,母豬 8 個月大可配種,經過 4 個月妊娠期分娩得到仔豬,仔豬經過 180 天左右長成商品豬。180天后,商品豬的體重達到110Kg,這時候就可以出欄了。
當然也不是所有養豬戶都是養到剛好110Kg就出售。可能會根據當時市場行情進行一定的調整。行業內叫做壓欄和提前出欄。
壓欄就是養豬戶由于豬價上漲產生惜售心理,生豬已經達到出欄體重卻繼續飼養,期望獲得更高的利潤。
提前出欄是指因為豬肉行情低迷導致越養越虧,養豬戶就會選擇提前出售來降低損失。
2002年后,我國經歷了5輪豬周期,復盤各輪周期來看,供給端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的產能波動與1年后的價格反向波動情況較為吻合。
資料來源:大連期貨交易所
現在我們知道了能繁母豬存欄量影響著大約一年后的商品豬肉供給,進而影響一年后的豬肉價格這一條邏輯主線。那又有哪些因素影響能繁母豬存欄量呢?
第一,養豬企業的盈利情況。這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。
養豬戶的行為邏輯是這樣的:在豬價進入下行周期后,養殖盈利逐漸縮小,當豬價跌至成本線以下,養殖戶的補欄積極性顯著受挫,并開始停止補欄母豬。
隨著豬價的進一步走低,養殖虧損擴大,養戶會開始淘汰母豬。首先淘汰低效母豬,當預期極度悲觀時,正常母豬的淘汰也會加速。
另外,即使價格進入了虧損區間,大量養殖主體會存在熬過周期底部迎來價格回暖的心態,故而很難迅速地縮減補欄母豬,往往只會淘汰低效母豬產能。這一慣性使得周期總存在一段磨底時期。
除了豬價,關乎企業利潤的另外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養殖成本。
成本結構中,飼料成本能占到60%,是成本里最大的一塊。
豬飼料的主要組成是玉米、小麥、豆粕和其他添加成分,因此糧食價格的高低也就決定了養殖成本的高低。目前糧食價格基本處于高位,對于養殖企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。
資料來源:中國養豬網
在現在的情況下,大部分企業持續地虧損,能繁母豬存欄數也開始下降,但要真正反應到豬頭價格上,還需要等上10個月到一年的時間。這也是對投資者耐心的考驗。
第二,疫病。疾病不僅影響豬的存欄數包括母豬和商品豬,還有豬肉的貿易流通和豬肉需求。
從供需角度看,我國的生豬養殖主要區域和豬肉消費區域空間不匹配。
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截至2019年末,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達 2045.0萬頭,豬肉產量 4255.0萬噸。從區域看的話,四川省生豬產量居于首位,2018年出欄 6638萬頭,占比 9.6%,其次是河南省,6402 萬頭,占比9.2%,之后陸續是湖南、山東,分別在 5993 萬頭,占比 8.6%,5080萬頭,7.3%,再者是湖北、河北、云南等省份。
我國生豬出欄區域分布
資料來源:統計局
而豬肉凈流入省份主要包括北京、江蘇、浙江、上海、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。
因為供需區域的不匹配,豬肉貿易流通就顯得十分重要,而一些疫情就會影響肉的流動進而影響區域豬肉價格。
2003 年春季,我國廣東、北京等地發生非典疫情,國家應對疫情關閉了生豬購銷市場,采取了限制生豬流動等措施,相互設障、隔離。農戶賣豬也變得較為困難,餐飲業不振造成需求下滑,在供需兩方面的作用下,豬價隨之下行。之后,隨著非典疫情的緩解,餐飲旅游業復蘇,生豬需求回升。
2005 年 6 月四川出現人畜共患豬鏈球菌,人們對豬肉產生了一定的畏懼感,對需求造成一定打擊,加速豬價下跌。
最近的2018 年,中國確診非洲豬瘟疫情,疫情快速擴散。非洲豬瘟疫情爆發初始,養殖主體大量售賣病豬,2018年8月-2019年1月期間,豬價由14.1元下滑至12.0元。
隨著非洲豬瘟對能繁母豬的大幅去化,以及豬瘟傳播前期恐慌性大量售賣生豬,市場上生豬供給極度短缺。2019 年1月后,豬價迅速攀升,12個月上漲 215%,在2020年1月達到 37.9元/千克的月度生豬價格歷史高點。
由此可見,疫病既可能壓制消費豬肉的需求,也有可能加快生豬存欄量的下降。當需求下降呈主導時,豬肉價格下降;當供給下降呈主導時,豬肉價格上升。
第三,環保政策。全國各地狠抓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, 我國開始實施嚴格的環保禁養規定,許多規模較小的養豬戶退出養豬業,造成了豬肉供給的減少,進而推高了豬價。
四、豬周期,為什么這么痛?
世界各國都吃豬肉,為什么在中國,豬周期的痛感如此鮮明強烈?
這主要還是與供給需求有關。
在需求端,豬肉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最主要肉類來源,沒有之一。
總量上,2019年我國豬肉消費占了全世界的44%,接近全球的一半。人均上,中國的人均豬肉消費量 為20.3公斤/人,而人均牛肉、羊肉消費量分別為2.2公斤/人、1.2公斤/人。
由此可以看出豬肉在我國肉類消費中的絕對統治地位。
而美國2019年人均豬肉、牛肉的消費量分別是52.3、57.3磅,約合23.7公斤/人、25.9公斤/人。相比之下,結構就顯得均衡得多。
而我國肉類消費的另一大主力——雞肉,還遠未達到能夠撼動豬肉地位的程度。2019年,我國人均禽類消費大約在10公斤/人左右,而美國在40公斤/人以上。
可以看出,不管是人均肉類消費量,還是人均豬肉消費量,我國的數據并不算高,只是在我國,居民對于豬肉的替代消費品太少,豬肉在所有肉類消費品中的占比太高。加之我國世界最大的人口規模,一旦吃不上豬肉,豬價馬上飛漲,這便對全球生豬市場的需求造成了至關重要的影響。
歸根到底,還是大家太喜歡吃豬肉了。
另外,在我國的物價指數編制中,豬肉價格占消費者價格指數(CPI)的比例大約為3%。也就是說,如果其他物價不變的話,只需要豬肉價格翻一倍,就能夠額外拉動CPI上漲3%。
要知道溫和通脹的CPI標準總共也才3%左右。加之豬肉上漲時,糧食飼料肯定也跟著上漲。因此,在聯動作用下,單單豬肉發生大幅漲價,就不可能使通脹保持平穩水平。
這使得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里,中國的金融分析師研究通貨膨脹時,只盯著豬肉價格看就夠了。
這也是豬周期的痛感為何如此強烈的原因。
在供給端,我國的生豬飼養中,中小養殖場和散戶占據了絕對規模。目前國內規模場飼養的生豬占52.3%,中小戶飼養的占47.7%。排名前十的上市豬企2019年生豬合計產量僅占全國總產量的8.27%。
而在美國,規模化養殖大概占據了98%,散戶養殖的占比僅為2%,排名前十的豬企的生產規模占全國的40%左右。
規模化養殖的抗風險能力、對價格的穩健預期和逆周期調節生產規模的能力都比散戶更高,這保證了生豬供給的相對穩定。
因此,從供需兩方面看,根據我國豬肉消費偏好的轉向和生豬養殖規模化的推進,豬周期在將來帶來的波動或許會有所降低,但仍會不可避免地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qubz.cn/zhuyangzhi/137.html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qubz.cn/zhuyangzhi/137.html
聲明:版權歸原創所有,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